英殖民政府在1948年實施的緊急法令,促使士毛月新村成為第一個新村,改變了這個當初擁有“小金山”之稱的小市鎮命運。
如今廣為人知,坐落在雙溪拉浪路(Sungai Lalang)路的富貴山莊與62年前的加蕉路(JalanKacau),原來有“一段古”(一個故事)。
士毛月開埠迄今已有逾百年歷史,在緊急法令實施前,士毛月是個被橡膠園緊緊包圍的地區,大部份村民都是橡膠小園主,收入豐盛,個個都是“小富翁”。
華人勤奮的性格,促使當地華人的土地逐漸增加,尤其是從1910年至1925年的增長最快,華人在1910年已擁有1000公頃的農耕地,到1925年已達到4000公頃,二戰前已達到5000公頃。
除了士毛月鎮外,加蕉路(目前的雙溪拉浪路)的華人橡膠種植區中心地帶,在1921年至1947年成為第二個最多華人聚居的地方。
一場大火改變命運
1949年的一場大火,改變了士毛月的命運,英殖民政府為了瓦解共產黨及杜絕華裔接濟,一把火燒毀小鎮上30間的店鋪與住宅,導致居民無家可歸,紛紛逃至士毛月。
除了加蕉居民外,從蕉賴和萬宜移歸來現址的士毛月新村,已不再是傳統的新村面貌。如今,當你置身士毛月時,其交通車水馬龍非常繁忙,新村的路口經常上演塞車的景象。
士毛月新村擺脫傳統新村面貌,屋業與商業區蓬勃發展,令士毛月土地價格暴漲,人氣大旺。
馬共出沒被列為黑區
群山環繞的士毛月,早年是馬共出沒的地點,被冠上“黑區”標簽。由於相當馬共份子活躍,相信士毛月是全馬首個實施緊急法令的新村。
住在籬笆網範圍內的村民,進出新村都要經過嚴厲閘門關卡檢查,進出需要搜身,活動自由受限制。更甚的是,有時還得脫衣搜身,令村民反感不已。
雖然距離原本的家園遠了很多,可是為了養家糊口,村民還是得騎腳踏車到膠園幹活。
60年代有“小金山”之稱
縱使失去活動自由,可是村民仍默默耕耘,每日風雨不改到膠園割膠,加上膠價處於黃金期,促使士毛月在60年代有“小金山”之稱。這個小金山到80年代時橡膠價格滑落,以及大部份的膠園被開發作為屋業發展,促使橡膠業開始走下斜坡。
吉隆坡、蕉賴和加影的崛起,帶動了士毛月的經濟與發展,讓這個“橡膠黃國”逐漸轉型成為小型工業與花園住宅區的新寵。
曾乙金:火燒加蕉路歷歷在目
75歲的老前輩曾乙金在回憶緊急法令時的點點滴滴時表示,緊急時期的生活非常辛苦,對許多身歷其境的居民來說,印象依然歷歷在目,尤其疑英軍縱火燒毀加蕉路,更是許多人的傷痛。
他說,雖然加蕉路火患事件沒有造成任何的傷亡,可是卻造成許多居民痛失家園,被逼搬遷到現在的士毛月新村定居。
“居民在當時只能在清晨6時外出,下午2時左右就須離開膠園回家,傍晚6時就開始戒嚴。”
他指出,居民若在戒嚴時期要外出,就須向當局申請準證,惟謠傳若深夜在出沒在山林里,英軍發現“可疑”人物時將“格殺勿論”,因此許多村民都不敢冒險外出,就算是漏掉東西都不敢回頭,等到隔天清晨才敢外出。
家家戶戶吃‘大鍋飯´
“緊急法令時期的守衛非常森嚴,居民不允許在家裡做飯,家家戶戶在用餐時間都圍在一起吃‘大鍋飯´。”
他說,當局為了杜絕村民向馬共提供糧食,在1956年實施斷糧行動,家家戶戶只能帶著飯煲到村內的食堂,根據家中人口領取米飯。
“大鍋飯日子結束後,當局改發米牌,村民要拿著米牌上街買米,而每個家庭只限購買1斤的白米。”
顏聞昌(士毛月新村村長):人情味濃
“由於受到吉隆坡、蕉賴和加影發展影響,帶旺了士毛月,新村的地價也隨之上漲,尤其是位於大路旁的房子,可用來轉成商業用途,士毛月未來的發展指日可待。近年來,許多大小型的工業開始在士毛月設廠,加上附近地區興建數條大道,士毛月——加影路也獲提昇,加速士毛月的工業與花園住宅發展。
目前的新村在交通繁忙時間都面對塞車的情況,最令村委會感痛疼的是,民聯政府自去年執政後組成的村委會卻不獲部份村民配合,對村委會是個極大的挑戰。現階段新村面對四大民生問題,其中包括溝渠阻塞、道路狹小、廢置空屋和垃圾等問題。
地區蓬勃發展所造成的明顯後遺症是治安問題,由於新村路段可通往花園區和士毛月市鎮,治安開始亮起紅燈,攫奪案更是令人感到憂心不已。
儘管如此,新村的最大特色是人情味濃,這是城市花園住宅區所無法媲美的事實。”
吳福明(70歲,村委會財政):基本設施齊全
“淳樸的士毛月新村共有約450間房子,面積達150英畝,人口達4000人。逾百年歷史的士毛月部份家庭已邁入第7代,而90歲以上高齡的村民的人數也不少,其中不乏百歲人瑞。
新村初期與現在相比已面目全非,村內大部份的房子已翻新成時尚的房子,僅剩小部份是保持原來面貌。
儘管如此,新村可說是‘麻雀雖小,五臟俱全´,擁有2所華小和政府診療所,基本設施尚算齊全。”
丘文運(85歲,村民):發展轉成工業
“緊急法令時期,英軍要求村民組成巡邏隊伍,所有18歲以上的男子都須加入。
由於採用輪班制,每人每週輪到一次,惟在當班時可獲得一把獵鎗,以備不時之須。不過獵鎗從頭到尾都沒派上用場,居民唯有偷偷一嘗開鎗的‘樂趣´。
士毛月數十年來擁有巨大的變化,從早期的農業演轉變成工業,促使士毛月成為雪州新指標,帶動了許多工業發展。”(星洲日報/大都會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