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 20 August 2014

士毛月- 寸土變黃金地



士毛月,這個擁有“小金山”之稱的彈丸小鎮是個被群山環繞的好地方,這個百年老鎮早期以大幅的園地聞名,隨著屋業蓬勃發展後,以及部份地段被充作私人墓園後,這裡的地價暴漲,這裡每寸地變成了黃金地。
這裡不僅是生人住的房子昂貴外,就連往生後長眠處的價格同樣高昂,成了名副其實的“小金山”。
開埠於19世紀的士毛月,為雪州其中一個歷史悠久的城鎮。華民在1910年已擁有1千公頃的農耕地,到1925年倍增至4千公頃,二戰前已達到5千公頃。
根據《1938年烏冷縣年報》,至1931年,士毛月地區共有6千143名華裔居民,其中2千279人散居於橡膠小園坵裡。
1938年,縣政府發出2千392張臨時地契,華裔居民便佔了80%。此外,縣政府也撥出567公頃土地,供華裔居民從事種菜和養殖業。
當時士毛月區內的加蕉(Kachau)是最大的橡膠種植區。由於群山環繞,日治期間就成為了馬共活躍之地,遂而遭到英軍在948年11月2日,一把火燒了加蕉,村民就被集中,組成了今日的新村。
顏聞昌:82年前開創燒炭生意
打拼多年闖出一片天
現年51歲的士毛月新村村長顏聞昌笑稱,來自於雪州萬津的他是名“外來人”。他早在28年前隻身前來士毛月打工,與友人合夥開創燒炭的生意,後期還從事板廠,在士毛月奠下根基。
秉持著“窮則變、變則通、通則久”為信念的他在打拼多年後,在士毛月闖出一片天。
他說,士毛月河把新村分為上村、中村和下村,新村內大約有500戶家庭,其中村民以客家人為主,惟村民可操多種語言。
“村內有兩所華小,即1951年創辦的士毛月新村華小,以及創辦於1918年士毛月新民學校,目前現有兩所學校足以應付士毛月與附近地區的需求。
臨近屋業崛起帶旺
他指出,吉隆坡、蕉賴和加影的迅速發展,以及數條高速大道的興建,加上臨近工業區和花園住宅區崛起,許多人前來投資,帶旺了士毛月新村,地價隨之大漲。
丘文堯:土侯躲避追捕
士毛月名字源自Sembunyi
村民丘文堯披露,聽老一輩說,士毛月之名,源自國語“Sembunyi”,士毛月原屬森美蘭州轄地,19世紀時期,當地土侯翁姑胡先(Engku Husain),為躲避森州統治者的追捕,輾轉躲藏至此,故而得名。
“據悉,早期的士毛月實為森美蘭州管轄範圍,為了解決邊界紛爭,雪、森統治者簽訂協約,雪州的蘆骨歸森州,森州的士毛月歸雪州。”
他說,縱觀因地下的錫被掏空後所留下的許多大大小小的廢礦湖看來,可以預想士毛月當年的礦業是何其蓬勃。
膠錫盛產小園主收入豐
80年代被稱“小金山”
70、80年代以橡膠與錫礦聞名,為此,尤其是當地有許多的小園主,每月的收入極為豐富,因而被冠上“小金山”之稱。
由於受到橡膠價格滑落影響,以致大部份小園主把橡膠改種棕櫚,惟仍有部份小園主數十年來仍默默堅守著祖業,天未亮就拿起膠刀到膠園割膠外。
何振喜從事買賣膠絲35年
如今,士毛月仍有少數的小園主從事割膠業。有人賣,就有人買。小園主割膠,當然也少不了收購膠絲的商家,而57歲的何振喜就是少數仍從事買賣膠絲的商家。
何振喜從事買賣膠絲的工作已有35年。他坦言,橡膠的豐盛時期已過,如今割膠的人也大幅度減少,再加上大部份的膠園已被作為屋業發展,因此買賣膠絲的行業已逐漸步入夕陽。


文:章菁燕
圖:其志勇、士毛月新村發展及治安委員會
編輯:譚英倫
星洲日報/大都會‧2014.04.06

文章摘自 : http://life.sinchew.com.my/node/11253?tid=62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